病因和發病機理
一、西醫病因病理
膽石形成的病因和發病機理尚未完全明了,膽固醇結石與膽色素結石的發病機制也不相同。一般認為膽汁郁積、膽道感染以及膽紅素和脂質代謝失調為發病的主要因素。
1.脂質代謝障礙──肝臟合成的膽固醇、膽汁酸與磷脂含量的比例對維持膽固醇的溶解狀態十分重要。
肝功能異常、膽固醇含量比例改變膽汁就會沉澱形成結晶,結晶聚集進一步形成結石。
2.膽囊因素──飢餓或機械因素時膽汁排空減緩,膽汁在膽囊中郁積、濃縮增高粘稠度,利于結石的形成。
3.其他因素──高年齡或肝臟病變會使膽汁酸的合成減少,後而導致結石形成。
二、經筋病因病理
經筋醫學是以《黃帝內經.靈樞》篇中的經絡學說為依據,把綱絡全身筋肉系統的十二經筋植入人體,用整體大環境去思考局部病變,調整結構平衡、疏導組織內壓,讓動脈血流與免疫功能自然修復機體,去除病灶。
人體結構是左右對稱,也裡外平衡的。一旦對稱偏離,平衡失穩,功能即受影響。長時間不對稱下,軟組織勢必因“補償調節”由外向內形成對應的緊張與壓力。
過程中血液流通量減緩,影響組織細胞的氣血供輸,因缺氧與養分而產生質變,造成器官功能紊亂,老化現象也就漸漸出現。
肝臟位于腹腔上部橫膈之下,大部分位于右側季肋部,僅小部分橫過胸中線而達左上腹。肝的上界相當于右側第5肋骨間,下界與右肋緣平行,后面相當于第6∼12肋骨間,前面相當于第6∼9肋軟骨間,左側達左胸第6肋骨平面,正中線的左側5公分處。
膽囊緊貼在肝右葉下面的膽囊窩內,其間有纖維結締組織相連,自肝連續下來的腹膜覆蓋膽囊的大部分,面對右側第9肋軟骨尖端、鄰近橫結腸、十二指腸上部。
肝臟是人體內最大的實質器官,表面被覆一層結締組織膜,即肝纖維囊。此纖維囊在肝門處特別發達,包繞肝管和血管。
肝除上面祼區直接借結締組織與膈相連外,其餘部分的纖維囊均被漿膜即腹膜臟層所覆蓋。腹膜反折處形成韌帶,周邊有十條韌帶與器官相銜接,使肝固定于膈及腹前壁。
肝臟被稱為“沉默的器官”,是因為肝細胞內沒有神經分布,肝臟神經都分布在細胞外的肝纖維膜。結構不對稱或肝、膽周邊組織器官功能改變,可造成韌帶收縮。韌帶長期收縮,激惹神經,影響血流,也影響肝、膽功能。
腹腔外部與內部的肌筋膜緊張,軟組織在“補償調節”過程中,形成對應腹壓,也影響腹內的肝、膽功能。肝臟功能長期紊亂,影響膽固醇、膽汁酸、磷脂的分泌比例,可形成膽石症。
三、經筋辨証
經筋通道網絡人體外周,也包裹著內在壓力。放鬆胸、腹腔外周的緊張肌肉與筋膜,即可釋放胸、腹腔內壓。壓力消除、氣血順暢、肝、膽的症狀自可解除,功能也恢復正常。至於哪些經筋會影響胸、腹腔外周,並造成胸、腹腔內壓呢?茲分述如下: